二十五载修志路:《德阳年鉴》里的城市年轮与时代答卷
一、年轮深植:一部年鉴的二十五年坚守
1999 年,《德阳年鉴》正式创刊,成为这座川中工业重镇的 “年度成长日记”。截至 2024 年,这部连续出版 26 卷的综合性年鉴,已累积形成超过 2000 万字的文字宝库,搭配数千幅图片与表格,系统镌刻下德阳从工业重镇向 “中国装备科技城” 的转型轨迹。从 2013 年记载 “一三五八” 发展战略下的灾后重建,到 2024 年聚焦 “四五五六” 总思路引领的现代化建设,年鉴的篇目调整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地方史志中最具时效性的 “活化石”。
这种延续性背后,是一套日趋完善的编纂体系在支撑。德阳市地方志办创立的 “众手成鉴” 机制,通过编纂联系会议制度与 “多次组稿、按需组稿” 模式,整合了全市 130 余个供稿单位的力量,更建立起专家会审、交叉检查的质量管控体系。2023 年,《德阳年鉴》再度斩获 “全国一等年鉴”,2024 卷又获评 “四川省精品年鉴”,印证了其在全国地情文献中的标杆地位。
二、内容铸魂:三重维度的城市画像
(一)时政坐标:中心工作的精准记录
每卷年鉴均以 “特载”“专记” 开篇,锚定市委市政府年度核心任务。2024 卷中,工业经济板块用 12 万字篇幅,详细记述了德阳经开区、高新区的产业升级实践,从东方电机的大型装备研发到光伏产业的集群发展,数据与案例互为佐证,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的第一手资料。而《德阳大事记》月刊的同步推出,更将记录周期从 “年” 压缩至 “月”,次月即可送达市领导案头,使年鉴的资政价值实现即时转化。
(二)产业根脉:特色经济的文化赋能
不同于常规年鉴的条目式记载,《德阳年鉴》对地方产业的记录始终贯穿着 “文化溯源” 思维。在农业领域,其系统收录的中江丹参、罗江贵妃枣等地理标志产品资料,为后续《德阳味道・特色农产品篇》的编纂奠定基础,形成 “一产品一档案” 的文化资料库。工业方面,即将编纂的《德阳工业大事纪略》,更将通过年鉴历年数据的梳理,还原三线建设以来德阳重工业的百年变迁。这种 “记载 — 挖掘 — 转化” 的链条,让年鉴从单纯的资料汇编升级为产业发展的 “智囊库”。
(三)民生温度:微观视角的时代切片
80 万字的篇幅中,“人民生活”“文化卫生” 等栏目始终保持着细腻的笔触。2024 卷收录的 164 幅随文图片里,既有绵竹年画节上的非遗展演,也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场景;78 张表格中,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义务教育入学率的变化,直观呈现着民生改善的轨迹。这种 “宏大叙事 + 微观记录” 的笔法,在《奋进四十年:德阳 1983—2023》中达到新高度 —— 通过 50 位建设者的口述史与 255 张老照片,让冰冷的数据生长出有温度的记忆。
三、创新破圈:从 “书斋” 到 “广场” 的跨越
(一)产品矩阵:从单一年鉴到系列成果
德阳市地方志办以年鉴为核心,构建起 “1+N” 的地情产品体系。“1” 即年度综合年鉴,“N” 则包括《德阳印记》《德阳地情概览》等衍生读物。其中《德阳地情概览》已成为招商引资的 “城市名片”,在世界清洁能源大会等国际场合分发;《德阳味道・餐饮篇》更走进央视戏曲春晚,让连山回锅肉、什邡板鸭等美食借助史志平台 “出圈”。
(二)传播革命:数字时代的史志新生
为打破 “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困境,年鉴资源正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月活跃 270 万人次的 “德阳市民通” APP 上,“话说德阳” 板块整合了年鉴中的红色故事、风景名胜等内容,年受众超 59 万人;史志短视频《敢为天下先》入选中志办展播,6 部作品在省级评选中获奖,让工业遗产、非遗技艺等年鉴记载的内容以视听形式触达年轻群体。线下,“史志文化巡回大讲堂” 已开展 40 余场宣讲,从三星堆文明讲到三线建设历史,实现 “一县一讲、讲讲不同” 的精准传播。
四、价值永恒:存史之外的时代使命
在绵竹年画村的村史馆里,年鉴记载的技艺传承史料与实物展品相得益彰;在中江县的乡村振兴办公室,年鉴中的农产品数据为产业规划提供依据;在三星堆遗址保护现场,《三星堆大事记》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参考手册 ——《德阳年鉴》的价值早已超越 “存史” 本身。
这种价值的延伸,更体现在对城市精神的塑造中。年鉴中关于黄继光纪念馆扩建、三线建设者事迹的记载,通过 “史志进校园” 活动走进 40 余所中小学;而《生命之舟》等红色视频的传播,让革命传统与工业精神在当代延续。正如德阳市地方志办主任所言:“年鉴不是尘封的账本,而是让城市记住自己、让后人读懂前人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