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之志:《定边年鉴》中的地方记忆与历史叙事

发表于:2025-05-16 14:55:53浏览:71次

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坐落着一个名为定边的小城。这里曾是边关要塞,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如今,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故事——《定边年鉴》。这部逐年编纂的地方文献,表面看来不过是行政区划内各类信息的汇编,实则是一部以现代形式延续的中国古老修志传统的当代实践。年鉴中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表格与条目,实则是这片土地与人民的记忆密码,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方式,更是地方性知识抵抗时间侵蚀的堡垒。

定边年鉴》的编纂背后,是中国人"以志为鉴"的古老智慧。中国方志传统源远流长,从《周礼》记载的"小史掌邦国之志"到清代章学诚提出的"方志乃一方全史",地方志始终承担着"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在这个传统中,《定边年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既是官方主导的权威记录,又是民间记忆的系统整理;既要符合现代年鉴的规范体例,又不可避免地带着地方特有的叙事方式与价值判断。当编纂者们决定哪些内容值得收录、以何种形式呈现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一场关于地方历史的话语建构。

翻开《定边年鉴》,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结构的严密与内容的包罗万象。从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从重大事件到民生细节,这种全息式的记录方式创造了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在"大事记"中,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与一场罕见的自然现象可能并列而置;在"人物"栏目里,领导干部的履历与民间艺人的技艺同样得到记载。这种编排无意中消解了传统历史叙事中的等级秩序,让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在纸面上获得了某种平等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年鉴中那些看似客观的数据——粮食产量、降水量、学生人数——实际上构成了理解这个地方最基础却又最易被忽视的"硬核记忆"。

《定边年鉴》中特别引人入胜的部分,是那些看似边缘却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文化记录。社火表演的程式、剪纸艺术的流派、方言词汇的释义,这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被忽略的地方性知识,在年鉴中获得了严肃对待与详细记载。编纂者们似乎有意在抵抗现代性对地方特色的侵蚀,通过文字与图像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建立档案。当一位老艺人离世,他掌握的技艺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在年鉴的某一页,还留存着关于这种技艺的描述。这种记录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抵抗——对抗遗忘,对抗同质化,对抗时间本身。

在数字时代,《定边年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信息爆炸使得年鉴的传统功能部分被互联网替代;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又为地方志的编纂与传播提供了新可能。一些前瞻性的实践已经开始——建立数据库实现内容的动态更新与多维检索,利用GIS技术将历史地理信息可视化,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读者群体。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定边年鉴》的核心价值仍在于它作为集体记忆的权威载体,在于它对地方性知识的系统整理,在于它为未来历史研究者保存的原始素材。在这个意义上,纸质版年鉴的厚重感与电子版年鉴的便捷性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记忆的双重保障。

《定边年鉴》的当代意义远超出一方水土的资料汇编。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认同感正在经历深刻重构,而年鉴恰为这种认同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当定边人通过年鉴了解家乡的过去与现在,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种自我定位与文化寻根。更为深远的是,全国像定边这样的县级年鉴已有数千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记忆网络,是国家历史叙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地方年鉴如同分散的文化基因库,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密码。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记忆变得脆弱而易逝。《定边年鉴》这样的地方志书,以其特有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为一座小城构筑了抵抗遗忘的防线。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仅存在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中,也蕴含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沉淀在逐年累积的数据与事实中。当未来的研究者试图理解21世纪初中国西北一个县城的真实样貌时,他们会感激这部看似平淡的年鉴所保存的丰富信息。而这,正是《定边年鉴》最朴素也最崇高的价值——让时间不再无声流逝,让记忆找到安身之所。

热门文章